第295章 白袍三千破万胡
第295章白袍三千破万胡
长安。
夜已深,皇帝李渊却还在批阅奏章。
宇文昭仪给皇帝送来参汤,“陛下心忧天下,宵衣旰食,可也得爱惜龙体。”
李渊摇头苦笑,又翻开一本奏章,是兵部奏报,已奉旨在关中置十二军,分关内诸车骑府以隶,皆取天星为名,并随奏呈上十二军将、副将人选,请皇帝定夺。
皇帝提笔写下心中早定好的名字,万年道参旗军将,皇帝写的是女婿安丰郡公太常卿窦诞名字。
想了想,皇帝在窦诞名字后面又加上李逸名字,参旗军副将李逸。
再拿起一本奏折,海岱贼帅徐圆朗以数州之地投降。
此人原也是李密旧部,如今据有兖州一带,李渊批复,授徐圆朗兖州总管,封鲁国公。
对这些草莽贼寇,李渊的态度向来是能用则用,能招就招。
他并不吝惜王公之爵,
吃人魔王朱粲兵败来降,李渊都封他楚王,这人不仅吃人,还自称楚帝,大臣都说此人当杀,李渊还是封他楚王了。
谁是首要之敌,谁是次要之敌,李渊还是分的清的,以后秋后再清算也不迟,只是没想到那个朱粲没几天就把朝廷派去的使者煮了吃了,转投王世充去了。
徐圆朗,早晚除之。
李渊再拿起本奏疏,却是谷州刺史管国公任瓌,大败王世充将郭士衡,将其全军歼灭,把郭士衡都俘斩了,终于又守住了谷州。
此战后,王世充的左龙骧将军席辩,以及杨虔安、李君义等率部来降。
怀州将领种如愿袭王世充河阳城,成功毁掉河桥而归。
看到这两个捷报,李渊很高兴,大为欣慰。
谷州、怀州,都是对付王世充的桥头堡,这两地只要守住了,王世充就寝食难安,腹背受敌,只能一次次来攻,唐军利用城池,不断的消耗郑军。
“陛下,先喝参汤吧。”
宇文昭仪看皇帝笑了,立即提醒。
“好,”李渊端起参汤喝了两口,又拿起奏疏继续看,可是只扫了一眼,皇帝的眉头就紧皱起来,汤碗也放下了。
“六月初十,贼围介休两月,城中粮尽,刺史刘询向龙泉寺借粮,住持道澄不满,暗遣弟子出城投敌,约为内应,夜半以佛幡缒敌入城夺关,城遂陷,赵询战死······”
李渊啪的一掌重重拍在案上,气的胡子乱抖。
坚守了两个月的介休城,居然就这样失守了。
“道澄该杀,李仲文该杀······”皇帝怒骂。
河东,灵石城。
六月底,天气依然炎热如火。
李逸送李道宗他们北上。
折柳相送。
面对如今烂局,他也只能是当个裱糊匠,东裱裱西糊糊,拆了东墙又补西墙。
手上就那么五千五战兵,千把府兵子弟,还有六千辅兵,加上地方上的那两三千镇戍州兵,以及他这段时间临时征集训练的乡兵几千人。
既要守两城三关,现在还要驻守三堡,还得增援浩州。
难啊。
他精打细算,精锐都往前调派,三堡就驻扎了三千战兵,李仲文还带走了一千四战兵。
李逸手里关中带来的战兵,就剩下一千一,还给冷泉关放了六百。
他驻守灵州,虽有战兵两千,可关中来的府兵只有五百了,剩下一千五,还是州镇戍兵。
再加些乡兵们,灵石城就成了最大的总预备队。
至于霍邑,那里已经没战兵了,全是些辅兵、乡勇,如果前面被突破了,那霍邑肯定也守不住。
才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,
接过李逸给他倒的茶水,一饮而尽,同样是十七岁,李逸这个半路列宗正属籍的,已经封安定郡公拜吕州总管,还是灵石道行军总管,
他李道宗是皇帝亲侄儿,虽也顶个上柱国、略阳郡公爵衔,可官职仅是个千牛备身,
终于有机会率领两千人马接防张壁堡,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脚了。
“一路保重,稳住,别浪!”
“人在堡在!”
李逸又跟小舅子姬思恭道别,“这次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,好好把握。”
“谢姐夫了,算算时间,大姐也该要生了吧?”
“嗯,当是八月初时生。”
二将上马,
一挥手,一千关中府兵,一千本地乡兵,旗帜飘飘,押运着一批粮草前往张壁堡。
李仲文也随行队伍中,只是他现在已经只是白身。
“李公!”
李逸叫住他,
李仲文跳下马,大步过来:“总管还有何吩咐?”
“保重,那三千将士就全交给你了,救援浩州虽重要,但这三千弟兄们性命更重要。”
李仲文咬咬牙,重重点头,“我明白。”
“去吧,一路顺风。”
李仲文转身离开,策马远去。
卢赤松也该回京了,他对河东的局势倒还挺乐观。
“太原坚如磐石,刘武周久攻不下,也难以持久,有可能很快就撤军了。”
“但愿吧。”李逸道,可他心里知道,只怕太原也坚持不了多久了。有个李元吉这样的熊孩子坐镇,遇局势不妙就弃城而逃,有这样的总管,底下人再有本事也没用啊,况且李渊派去辅佐的女婿窦诞虽然都四十岁了,可也是个纨绔公子,中看不中用的。
李道宗李仲文回到了张壁堡。
刘世让等开始看到李仲文又带回来两千人马,还有许多粮食还挺兴奋,
连张壁堡外的汉突厥兵马,看到这支生力军到来,都没敢阻拦他们进城。
“诸位,长安天使到了灵石,已经宣读了圣人诏令,”李仲文叹息一声,让王行敏等堡中将领过来。
等队正以上军官全都来了后,
他正式向大家介绍了李道宗,李道宗也转达了皇帝的诏令。
听到被夺职为民,军前白衣效力的结果,王行敏刘世让等都一时难以接受。
他们六将,品级最低的樊伯通张德政都是四品中郎将,而其它几人都是三品的将军、刺史等。
现在一撸到底,连爵位、勋官、散职也都没了,成了平民。
“现在起,张壁堡由略阳公接防,我向总管求得一个机会,让我和王将军率这三千人去浩州增援······”
厅中气氛一时有些凝滞,
王行敏、于筠、刘世让几将都想发作,最后还是李仲文极力安抚他们。
“陛下许我们白衣效力将功赎过,这已经是极大开恩了,雀鼠谷的九千将士,确是我等无能。
诸位,好好表现吧。”
次日一早,
李仲文率三千步骑出堡,
城外武周军还想拦截,这次李仲文策马扬槊,怒吼向前。
三千步骑向前挺进,李道宗也特意带一千人出城掩护。
双方试探着交手,
武周军见这唐军拿出拼命气势,不易硬拼,徐徐往介休城后退,而李仲文也并不追击他们,而是直往西北的浩州城而去。
中途绕过介休城,夜晚在永安堡下宿营,休整一夜后,继续奔浩州。夜晚,又宿浩州孝义县城外。
第三天抵达浩州州城隰城外。
李仲文心中憋着一股气,
面对围在浩州城外的两三万敌人联军,他仔细观察了一番后,选择了离石胡围堵的西南面。
先派轻骑护送任陟冲到浩州城下,向刺史刘瞻通报情况,让他们派兵接应。
他将三千人在城外摆开阵势,
他拿出了祖传的斜击战术,这是快慢交错的杀招,面对浩州城南上万的敌人,他这三千人必须得快,否则就会被彻底包围歼灭。
李仲文并没有选择在夜晚的时候抵达浩州城外,更没想过夜晚突袭撕开敌人防线,进入浩州。
夜战,
对士兵的要求太高了,
面对浩州城外几万的围城兵马,他就这三千人,战兵还才一千四,骑兵更仅有四百,
夜袭反而更容易失败。
三千人马,
最精锐的四百骑兵,他部署在最左翼,紧挨着是一千府兵步卒,再是六百辅兵,最右边是一千乡勇。
三千人的正面直线阵形,
李仲文命令士兵吹响了战斗号角。
他带着亲兵队来到了最左翼的阵前,
他在战前策马来回,反复的跟手下的军官们讲解着斜击战术的要领。
“我们前面的敌人,是离石胡,那些是当年匈奴人的后裔,留在这山里数百年,成了落后的蛮子,
他们人数虽众,可装备简陋,缺甲少盾,更不知兵法战阵。”
“一会,我们缓步向前推进,保持阵型完整。靠近敌人后,我会率四百骑兵率先发起冲锋,以最快的速度冲击敌人,一千府兵随后往左翼靠,紧紧跟随在骑兵后面,
骑兵会为你们撕开敌人的一道口子,我们有一千四百的精锐集中左翼,绝对能撕开他们阵线,
中间的辅兵和右翼的乡兵,你们一千六百人,要做的就是当我们左翼发起冲锋的时候,你们要放缓速度,既要吸引对面的敌人,又不能太早跟对面交战,”
李仲文掏出了压箱底的功夫,做为八柱国家之后,当年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孙子,李仲文虽然平时很儒雅,但打小耳濡目染,也非浪得虚名。
“六百辅兵,你们放缓速度,一千乡兵,你们比辅兵速度再慢一些。”
“当我左翼主力突破敌人防线时,你们就要向我左翼靠拢,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掩护我们的侧翼,防止敌人包括主力,”
“我左翼主力得手后,我会率部转向,再继续扑向敌人右翼,你们则继续跟随。”
这个战术相当大胆,
敌人三倍于他们,而且附近还有一万多敌人,
若是不能迅速击溃敌人,那他们就会被包饺子。可李仲文在经过对敌军的观察后,认定当面的稽胡挡不住他的这记杀招。
只要速度够快,那么在敌人彻底反应过来之前,他们就能突破防御,进入浩州城。
李逸说没机会就不必强行,但李仲文不甘心。
上一次雀鼠谷是他轻敌大意了,这一次他就要让所有人知道他李仲文不愧为八柱国之后。
空旷的原野,
三千人马列阵向前,
稽胡也迅速在集结,他们要将这支远少于自己的唐军,一举击溃。
号角声响起,
两军不断靠近。
三千对一万,
白衣李仲文,对战拓定王刘六儿。
急促的号角声中,
李仲文挥槊,猛夹马腹,一骑当先。
他这个主将,冲在最前。
四百马军紧随其后,全速冲锋,王行敏率领一千步卒,也是全速跑动起来,一边跑,一边往左靠。
剑走偏锋,
军阵侧击。
稽胡虽有一万,但毕竟只是刚叛乱的部落,他们的军阵本就要松散的多,指挥号令更是远不如唐军。
唐军明明本是展开一字长排阵形,
结果跑着跑着,就突然成了斜形战阵。
那四百骑兵,就如最锋利的剑尖。
浩州城头。
刺史刘瞻在见到冲回城的兵曹参军任陟,听他说明情况后,立马登上城门楼。
只见战场形势瞬息转变。
几乎是在接敌的瞬间,刘六儿的一翼就被捅穿了。
他虽有万众,三倍于李仲文部,可李仲文运用斜击战术,在侧翼局部,反而是改变了力量对比,反超了稽胡。
稽胡中部和另一翼,还在按计划缓缓向前推进,可左翼已经杀在一起,中间和右边对面的敌人,还慢腾腾的没靠近。
“擂鼓,为李将军助威!”刘瞻看到那场面,也不由的热血沸腾。
任陟亲自擂响战场。
“快,派兵出南门接应李将军!”
浩州南门打开,杀出三千步骑接应。
那边李仲文的斜击战术大获成功,他们在一翼集中精锐,一举击破敌侧翼,然后就是倒卷珠帘,旋风一般的开始冲杀敌人。
稽胡都被打懵了,完全没摸着头脑。
刘六儿差点都被包围了,面对直冲面前的唐军,吓的落荒而逃。
主将逃跑,
大旗动摇。
有唐军趁机大喊‘稽胡败了’,不少身在战场,搞不清局势的稽胡,也跟着就跑。
李仲文没贪心的追击,
在敌人四散而逃时,他果断的带着人马往浩州南门奔去。
连首级都顾不上割了。
浩州三千守军杀出接应,也是趁机一通乱砍,收获不小。
两军在城下会师,顺利退入城中。
而此时,刘六儿的人马还在乱跑,
在他西面的稽胡主帅,正是曾自称太子王,现在自称突利可汗的刘季真,当他率领一支骑兵急急赶来,却已经晚了一步,那支唐军已经进了城。
“废物!”
突利可汗刘季真气的大骂弟弟,甚至还将他一脚踢倒,“你部一万人,居然连唐军两三千人片刻都拦不住,一触即溃,让我在盟军面前丢光了脸面!”
刘六儿从地上爬起来,“那唐军邪门的很,明明两军排兵列阵对攻,结果他却突然变阵,全跑来攻我左翼了·······”
“闭嘴,无能,蠢货,你就是个酒囊饭袋,”刘季真大骂一通,扭头离去。
刘六儿瞪着兄长远去的背影,眼中尽是怨愤之意。
(本章完)
长安。
夜已深,皇帝李渊却还在批阅奏章。
宇文昭仪给皇帝送来参汤,“陛下心忧天下,宵衣旰食,可也得爱惜龙体。”
李渊摇头苦笑,又翻开一本奏章,是兵部奏报,已奉旨在关中置十二军,分关内诸车骑府以隶,皆取天星为名,并随奏呈上十二军将、副将人选,请皇帝定夺。
皇帝提笔写下心中早定好的名字,万年道参旗军将,皇帝写的是女婿安丰郡公太常卿窦诞名字。
想了想,皇帝在窦诞名字后面又加上李逸名字,参旗军副将李逸。
再拿起一本奏折,海岱贼帅徐圆朗以数州之地投降。
此人原也是李密旧部,如今据有兖州一带,李渊批复,授徐圆朗兖州总管,封鲁国公。
对这些草莽贼寇,李渊的态度向来是能用则用,能招就招。
他并不吝惜王公之爵,
吃人魔王朱粲兵败来降,李渊都封他楚王,这人不仅吃人,还自称楚帝,大臣都说此人当杀,李渊还是封他楚王了。
谁是首要之敌,谁是次要之敌,李渊还是分的清的,以后秋后再清算也不迟,只是没想到那个朱粲没几天就把朝廷派去的使者煮了吃了,转投王世充去了。
徐圆朗,早晚除之。
李渊再拿起本奏疏,却是谷州刺史管国公任瓌,大败王世充将郭士衡,将其全军歼灭,把郭士衡都俘斩了,终于又守住了谷州。
此战后,王世充的左龙骧将军席辩,以及杨虔安、李君义等率部来降。
怀州将领种如愿袭王世充河阳城,成功毁掉河桥而归。
看到这两个捷报,李渊很高兴,大为欣慰。
谷州、怀州,都是对付王世充的桥头堡,这两地只要守住了,王世充就寝食难安,腹背受敌,只能一次次来攻,唐军利用城池,不断的消耗郑军。
“陛下,先喝参汤吧。”
宇文昭仪看皇帝笑了,立即提醒。
“好,”李渊端起参汤喝了两口,又拿起奏疏继续看,可是只扫了一眼,皇帝的眉头就紧皱起来,汤碗也放下了。
“六月初十,贼围介休两月,城中粮尽,刺史刘询向龙泉寺借粮,住持道澄不满,暗遣弟子出城投敌,约为内应,夜半以佛幡缒敌入城夺关,城遂陷,赵询战死······”
李渊啪的一掌重重拍在案上,气的胡子乱抖。
坚守了两个月的介休城,居然就这样失守了。
“道澄该杀,李仲文该杀······”皇帝怒骂。
河东,灵石城。
六月底,天气依然炎热如火。
李逸送李道宗他们北上。
折柳相送。
面对如今烂局,他也只能是当个裱糊匠,东裱裱西糊糊,拆了东墙又补西墙。
手上就那么五千五战兵,千把府兵子弟,还有六千辅兵,加上地方上的那两三千镇戍州兵,以及他这段时间临时征集训练的乡兵几千人。
既要守两城三关,现在还要驻守三堡,还得增援浩州。
难啊。
他精打细算,精锐都往前调派,三堡就驻扎了三千战兵,李仲文还带走了一千四战兵。
李逸手里关中带来的战兵,就剩下一千一,还给冷泉关放了六百。
他驻守灵州,虽有战兵两千,可关中来的府兵只有五百了,剩下一千五,还是州镇戍兵。
再加些乡兵们,灵石城就成了最大的总预备队。
至于霍邑,那里已经没战兵了,全是些辅兵、乡勇,如果前面被突破了,那霍邑肯定也守不住。
才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,
接过李逸给他倒的茶水,一饮而尽,同样是十七岁,李逸这个半路列宗正属籍的,已经封安定郡公拜吕州总管,还是灵石道行军总管,
他李道宗是皇帝亲侄儿,虽也顶个上柱国、略阳郡公爵衔,可官职仅是个千牛备身,
终于有机会率领两千人马接防张壁堡,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脚了。
“一路保重,稳住,别浪!”
“人在堡在!”
李逸又跟小舅子姬思恭道别,“这次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,好好把握。”
“谢姐夫了,算算时间,大姐也该要生了吧?”
“嗯,当是八月初时生。”
二将上马,
一挥手,一千关中府兵,一千本地乡兵,旗帜飘飘,押运着一批粮草前往张壁堡。
李仲文也随行队伍中,只是他现在已经只是白身。
“李公!”
李逸叫住他,
李仲文跳下马,大步过来:“总管还有何吩咐?”
“保重,那三千将士就全交给你了,救援浩州虽重要,但这三千弟兄们性命更重要。”
李仲文咬咬牙,重重点头,“我明白。”
“去吧,一路顺风。”
李仲文转身离开,策马远去。
卢赤松也该回京了,他对河东的局势倒还挺乐观。
“太原坚如磐石,刘武周久攻不下,也难以持久,有可能很快就撤军了。”
“但愿吧。”李逸道,可他心里知道,只怕太原也坚持不了多久了。有个李元吉这样的熊孩子坐镇,遇局势不妙就弃城而逃,有这样的总管,底下人再有本事也没用啊,况且李渊派去辅佐的女婿窦诞虽然都四十岁了,可也是个纨绔公子,中看不中用的。
李道宗李仲文回到了张壁堡。
刘世让等开始看到李仲文又带回来两千人马,还有许多粮食还挺兴奋,
连张壁堡外的汉突厥兵马,看到这支生力军到来,都没敢阻拦他们进城。
“诸位,长安天使到了灵石,已经宣读了圣人诏令,”李仲文叹息一声,让王行敏等堡中将领过来。
等队正以上军官全都来了后,
他正式向大家介绍了李道宗,李道宗也转达了皇帝的诏令。
听到被夺职为民,军前白衣效力的结果,王行敏刘世让等都一时难以接受。
他们六将,品级最低的樊伯通张德政都是四品中郎将,而其它几人都是三品的将军、刺史等。
现在一撸到底,连爵位、勋官、散职也都没了,成了平民。
“现在起,张壁堡由略阳公接防,我向总管求得一个机会,让我和王将军率这三千人去浩州增援······”
厅中气氛一时有些凝滞,
王行敏、于筠、刘世让几将都想发作,最后还是李仲文极力安抚他们。
“陛下许我们白衣效力将功赎过,这已经是极大开恩了,雀鼠谷的九千将士,确是我等无能。
诸位,好好表现吧。”
次日一早,
李仲文率三千步骑出堡,
城外武周军还想拦截,这次李仲文策马扬槊,怒吼向前。
三千步骑向前挺进,李道宗也特意带一千人出城掩护。
双方试探着交手,
武周军见这唐军拿出拼命气势,不易硬拼,徐徐往介休城后退,而李仲文也并不追击他们,而是直往西北的浩州城而去。
中途绕过介休城,夜晚在永安堡下宿营,休整一夜后,继续奔浩州。夜晚,又宿浩州孝义县城外。
第三天抵达浩州州城隰城外。
李仲文心中憋着一股气,
面对围在浩州城外的两三万敌人联军,他仔细观察了一番后,选择了离石胡围堵的西南面。
先派轻骑护送任陟冲到浩州城下,向刺史刘瞻通报情况,让他们派兵接应。
他将三千人在城外摆开阵势,
他拿出了祖传的斜击战术,这是快慢交错的杀招,面对浩州城南上万的敌人,他这三千人必须得快,否则就会被彻底包围歼灭。
李仲文并没有选择在夜晚的时候抵达浩州城外,更没想过夜晚突袭撕开敌人防线,进入浩州。
夜战,
对士兵的要求太高了,
面对浩州城外几万的围城兵马,他就这三千人,战兵还才一千四,骑兵更仅有四百,
夜袭反而更容易失败。
三千人马,
最精锐的四百骑兵,他部署在最左翼,紧挨着是一千府兵步卒,再是六百辅兵,最右边是一千乡勇。
三千人的正面直线阵形,
李仲文命令士兵吹响了战斗号角。
他带着亲兵队来到了最左翼的阵前,
他在战前策马来回,反复的跟手下的军官们讲解着斜击战术的要领。
“我们前面的敌人,是离石胡,那些是当年匈奴人的后裔,留在这山里数百年,成了落后的蛮子,
他们人数虽众,可装备简陋,缺甲少盾,更不知兵法战阵。”
“一会,我们缓步向前推进,保持阵型完整。靠近敌人后,我会率四百骑兵率先发起冲锋,以最快的速度冲击敌人,一千府兵随后往左翼靠,紧紧跟随在骑兵后面,
骑兵会为你们撕开敌人的一道口子,我们有一千四百的精锐集中左翼,绝对能撕开他们阵线,
中间的辅兵和右翼的乡兵,你们一千六百人,要做的就是当我们左翼发起冲锋的时候,你们要放缓速度,既要吸引对面的敌人,又不能太早跟对面交战,”
李仲文掏出了压箱底的功夫,做为八柱国家之后,当年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孙子,李仲文虽然平时很儒雅,但打小耳濡目染,也非浪得虚名。
“六百辅兵,你们放缓速度,一千乡兵,你们比辅兵速度再慢一些。”
“当我左翼主力突破敌人防线时,你们就要向我左翼靠拢,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掩护我们的侧翼,防止敌人包括主力,”
“我左翼主力得手后,我会率部转向,再继续扑向敌人右翼,你们则继续跟随。”
这个战术相当大胆,
敌人三倍于他们,而且附近还有一万多敌人,
若是不能迅速击溃敌人,那他们就会被包饺子。可李仲文在经过对敌军的观察后,认定当面的稽胡挡不住他的这记杀招。
只要速度够快,那么在敌人彻底反应过来之前,他们就能突破防御,进入浩州城。
李逸说没机会就不必强行,但李仲文不甘心。
上一次雀鼠谷是他轻敌大意了,这一次他就要让所有人知道他李仲文不愧为八柱国之后。
空旷的原野,
三千人马列阵向前,
稽胡也迅速在集结,他们要将这支远少于自己的唐军,一举击溃。
号角声响起,
两军不断靠近。
三千对一万,
白衣李仲文,对战拓定王刘六儿。
急促的号角声中,
李仲文挥槊,猛夹马腹,一骑当先。
他这个主将,冲在最前。
四百马军紧随其后,全速冲锋,王行敏率领一千步卒,也是全速跑动起来,一边跑,一边往左靠。
剑走偏锋,
军阵侧击。
稽胡虽有一万,但毕竟只是刚叛乱的部落,他们的军阵本就要松散的多,指挥号令更是远不如唐军。
唐军明明本是展开一字长排阵形,
结果跑着跑着,就突然成了斜形战阵。
那四百骑兵,就如最锋利的剑尖。
浩州城头。
刺史刘瞻在见到冲回城的兵曹参军任陟,听他说明情况后,立马登上城门楼。
只见战场形势瞬息转变。
几乎是在接敌的瞬间,刘六儿的一翼就被捅穿了。
他虽有万众,三倍于李仲文部,可李仲文运用斜击战术,在侧翼局部,反而是改变了力量对比,反超了稽胡。
稽胡中部和另一翼,还在按计划缓缓向前推进,可左翼已经杀在一起,中间和右边对面的敌人,还慢腾腾的没靠近。
“擂鼓,为李将军助威!”刘瞻看到那场面,也不由的热血沸腾。
任陟亲自擂响战场。
“快,派兵出南门接应李将军!”
浩州南门打开,杀出三千步骑接应。
那边李仲文的斜击战术大获成功,他们在一翼集中精锐,一举击破敌侧翼,然后就是倒卷珠帘,旋风一般的开始冲杀敌人。
稽胡都被打懵了,完全没摸着头脑。
刘六儿差点都被包围了,面对直冲面前的唐军,吓的落荒而逃。
主将逃跑,
大旗动摇。
有唐军趁机大喊‘稽胡败了’,不少身在战场,搞不清局势的稽胡,也跟着就跑。
李仲文没贪心的追击,
在敌人四散而逃时,他果断的带着人马往浩州南门奔去。
连首级都顾不上割了。
浩州三千守军杀出接应,也是趁机一通乱砍,收获不小。
两军在城下会师,顺利退入城中。
而此时,刘六儿的人马还在乱跑,
在他西面的稽胡主帅,正是曾自称太子王,现在自称突利可汗的刘季真,当他率领一支骑兵急急赶来,却已经晚了一步,那支唐军已经进了城。
“废物!”
突利可汗刘季真气的大骂弟弟,甚至还将他一脚踢倒,“你部一万人,居然连唐军两三千人片刻都拦不住,一触即溃,让我在盟军面前丢光了脸面!”
刘六儿从地上爬起来,“那唐军邪门的很,明明两军排兵列阵对攻,结果他却突然变阵,全跑来攻我左翼了·······”
“闭嘴,无能,蠢货,你就是个酒囊饭袋,”刘季真大骂一通,扭头离去。
刘六儿瞪着兄长远去的背影,眼中尽是怨愤之意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