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0章 调略上庸
要知道当时曹操都想要退兵了,之所以没立刻撤退,是因为粮食不够。
如果当时就直接撤退的话,兵士很可能在撤退的途中因为粮食不济而暴动。
曹操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,极其冷血的选择了多攻击几日,只要将多出来的士兵死光了,那么回程就不会发生粮食不够的情况了。
结果就在最后一日的时候,发生了群鹿夜奔的奇事,张鲁精锐一触即溃,将整个汉中白白送到了曹操的手中。
曹操进攻汉中走的是褒斜道,这条道路是进出关中、汉中最为通畅的道路,地形也是最为好走。
一旦汉中为刘封所掌控,曹操的关中能不能安定,可就完全取决于刘封的想法了。
而刘封也能报南阳的一箭之仇,偌大的南阳盆地被曹操一句话给要挟走了,刘封虽然面上不显,可心里早就憋了不少怒意了。
话归正题,自荆北入上庸,主要是两条路,一条水路,沿沔水北上,折向西北,在进入山区后往西,可直达钖城,也可以转入上庸堵水直抵上庸城。
另外一条路则是走陆路,从襄阳南面的中卢往西,从南漳入武当山,经保康、过房城、抵达上庸。
与大部分情况不同,上庸这两条路里,却是陆路更好走,而水路虽然有沔水为依托,但沔水自进入武当山后,一路都是险滩,而且许多地方甚至要拐上两百多度,几近折返的险湾。
这种航路,别说是大船了,即便是小船航行都具有一定风险,而且沿沔两岸的地形也不足以让大军通行。
因此,最好的办法还是走陆路,然后以精锐小船自沔水运送粮食物资至上庸城下,减轻一部分陆运压力。
上庸地区虽然不如南中那般险峻,但也颇为闭塞,山中汉民豪强与板楯蛮(賨人)、廪君蛮联姻结缘,彪悍勇猛。
刘封打算将这次的任务全权委任给庞统,庞家在南郡深耕数百年,势力盘根错节,影响力可不仅仅局限于汉人。
南郡境内有包括潳山蛮、江夏蛮、沔中蛮等等,与板楯蛮(賨人)、廪君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庞家和这些蛮族不论关系远近,至少都能说得上话,有稳定的沟通渠道。
“士元,我需要你为我争取板楯蛮、廪君蛮的支持,不但要让他们允许我们进入上庸,而且后续侵袭汉中,也需要他们能够大力支持。”
刘封认真道:“汉中战略不但能够隐藏南面的虚实,同时也能切实威胁北方,于我十分重要。士元若能完此重任,当建殊勋。”
庞统登时心神大振,当仁不让道:“请主公放心,统必殚精竭虑,玉成此事!”
“只是主公是否也可调拨一批物资……”
庞统的脸上闪过一丝羞赧:“主公您也知道,这些东西对蛮夷的诱惑实在是太过巨大。”
其实何止是蛮夷,士族豪强们不也一样追捧之极?
刘封如今每年的利润收入已经超过了五个亿,这些利润其中绝大部分可都是各地的士族豪强给贡献的,平民可没有这么多的钱来消费这些奢侈品。
当然了,这些收入的利润并非全部都是金钱,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战马,金银、粮食以及各类物资的形式回流。
中原大地可是一直都有着钱荒的,若是全要金银铜钱的话,会很影响销售量的增长。
对于庞统的要求,刘封一口就答应了下来。
“此事易尔。”
斟酌了片刻后,刘封开口道:“就给你两千石雪盐,二十石霜,一百石香油,铁锅一百口。其他物资也都给你多少添上一些。”
最后,刘封笑着调侃道:“士元可满意了?”
“主公大恩,统没齿不忘!”
庞统却是恭恭敬敬的大礼拜谢。
最后,刘封将目光转回到诸葛亮的身上,吩咐道:“孔明,中路军进军路线规划,兵力集结,战役部署以及后勤补给架构就全都悉数交给你来编制了。”
看着诸葛亮恭声应命,庞统和陆逊嘴角勾起混杂着渴望、艳羡以及自矜的笑意。
刘封安排给诸葛亮的工作看似极为繁琐,可实际上却是一个成熟统帅的必经之路,这显然是在锻炼诸葛亮独当一面的能力。
相比之下,陆逊前往交州虽然能出任要职,但依旧要在蒯越的方面指挥之下,庞统更是暂时间连兵权都碰不到了。
两相一比,如何能不让庞统、陆逊为之羡慕,但同时也生出了些许比试之心,庞、陆二人皆是人杰,庞统性格外柔内刚,好走偏锋,陆逊则是心思缜密,有些记仇,都不是那种随遇而安的性格。
想要和诸葛亮一较高下也实属正常。
“好了,都去忙吧。”
刘封结束了这次会议,诸葛亮三人依次离开。
抛开庞统和陆逊对诸葛亮心中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嫉妒之情外,其实三人间的关系相当不错。
三人都是才华出众,天赋上乘之人,而且还都是谦逊谨慎的性格,即便是庞统,也是外柔内刚,面矜心傲的个性,轻易不会和人发生冲突。
三人又同时在刘封的身边待了两年时间,自然结下了不小的友谊。
离开书房之后,庞统就笑着邀请道:“此番分别,诸君皆各奔前程,不如今晚一聚如何?”
对于庞统的邀请,诸葛亮和陆逊对视了一眼,随后都欣然答应,倒是都将身上诸事给放下了。
**
接下来的日子里,诸葛亮前往江陵坐镇,陆逊则走荆南南下,前往交州蒯越麾下任职,至于庞统,不但发动了庞家的力量,就连和庞家交好的马家,冯家等力量也一并动用了起来,甚至连蒯家也一并出力。
而且最先拿到物资的,就是庞统,一来拨给他的量相比起交州来不值一提,二来也有长江、沔水水道十分畅通便利。
庞统以雪盐开路,以霜、香油、铁锅为王牌,大肆收买沿途的板楯蛮、廪君蛮。
同时,在明面上以刘封的名义招揽申家,利诱其献城而降,一边又在暗中发挥荆州影响力,积极攻略上庸士族豪强和蛮族酋长,一时之间,上庸郡中风起云涌了起来。
上庸郡在东汉时虽然闭塞,郡中人口不多,经济不强,但也算是颇有地位的。
一来西汉建国时,刘邦曾得板楯蛮助力,拣选部中精锐从军,号为巴渝劲卒,帮助刘邦底定三秦,东出征战天下。
这里巴渝劲卒就是上庸、汉中的板楯蛮部众。
二来则是其对襄阳的重要性,以及连通汉中的地理优势。
只是后来华夏的经济重心日益东移南下,上庸的位置越来越尴尬,连关中这样的形胜之地都渐渐没落,也就怪不得上庸最后竟蜕化成了一个镇了。
眼下的上庸郡中,可谓是一超多弱,这一超便是申家。
申耽、申仪兄弟不但坐拥大量田地和部曲,还同不少蛮族部落关系密切,可谓是一呼百应,在上庸郡中堪称无冕之王。
能够同申家分庭抗礼的势力几乎没有,但申家也没办法对其他士族豪强赶尽杀绝。
因此,还是有一些实力派豪强的。
其中最大的当属四股势力。
第一股是西城豪强韩冉,这人算是申家之下实力最大的了。
在曹操拿下了汉中之后,韩冉甚至能联合申家一起抵抗曹兵东进,麾下部曲也有三四千人。
第二股势力则是房城的蒯氏。
蒯家在刘表的支持下,积极向上庸扩张,其先发据点便是房陵县,族中子弟在这里也经营了不少年,势力虽然远比不上申家,但好歹在房陵也算是站住脚了。
原时空中,后来蒯祺能够在房陵任太守,也是有这个缘故在。
这也是为什么蒯家也加入了进来,并出了大力气的原因,一旦刘封军西进,只要能保住房陵城这个前进基地,那蒯家的功劳就是铁打的,旁人根本分不走。
第三股势力则是房陵邓氏,原时空中的蜀汉将领邓辅、邓贤皆是出自房陵邓氏,也是房陵的地头蛇家族。
蒯家能够在房陵站住脚跟,跟邓氏的退让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最后一股势力则是杜濩、朴胡等板楯蛮首领,这两个人的野心都不大,原时空中直接就选择投奔曹操,甚至愿意被迁徙出故乡,可见这两人都是蛮族中比较亲近汉家文化的佼佼者了。
庞统根据这些情况,暗中勾连蒯越、邓氏甚至是远在西城的韩氏,许以重利。
随着庞统的进展,申家开始坐不住了。
这一日,申耽、申仪两兄弟,并麾下大将李贤一起聚在了堂上商议。
“大兄,这庞家小儿属实过分,视我等的客气为软弱,我等实不能再退让了。”
刚一进来,申仪就大声嚷嚷了起来,他对于庞统调略上庸周边士族豪强的行为十分不满,觉得这是在挖自家的墙角。
即便是昔日刘表在时,他也没敢这么明目张胆。
刘表入主荆州十年之久,强如蒯氏,也不过在房陵插了一脚罢了。
可如今庞统这么个后辈子弟,胆子却是极大,手都伸到上庸的西面西城去了,这还能忍的了?
申耽看了眼自家弟弟,又暼了眼沉默不语的心腹爱将李贤,开口斥责道:“好好说话,嚷嚷什么。”
申仪平生最怕申耽,东汉时代大部分家族其实都是如此,嫡长子有着极强的声望和权力,毕竟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,弟弟们自然不敢在兄长面前扎刺。
这里面也包括袁绍、袁术家。
只可惜袁家的嫡长子袁基死的早,别看袁术敢骑脸袁绍,可在袁基面前他却老实的很。
“德芳,你觉得所言如何?”
李贤听到申耽询问了,这才开口回答道:“主公,景升公在时,固然才将手伸进房陵,可如今在位的却也不是刘镇南了啊。”
申耽眼中凶光一闪,随即平静下来。
他明白李贤话里是什么意思。
刘表不过荆州一地,而且对荆南控制偏弱,就这样还把手伸进了上庸。
现在坐镇荆州的可是拥有东南三州之地,战无不胜的少年英主左将军刘封。
对于上庸而言,可谓是去一豺狼,又来一幼龙,人家手伸的长了点,有问题吗?
“德芳兄何以涨他人士气,灭自家威风。”
申仪愤愤不平道:“我观刘子升孺口小儿,往昔不过趁人之危,得以成事。”
李贤看了眼申耽,见他对弟弟的话一副闻若未闻的样子,心中不禁叹息一声。
他其实也明白为什么申仪如此敌视刘封,本质上还是担心自家权柄。
申耽、申仪并不是什么雄主,虽然在上庸这片地里说一不二,可实际上却颇为鼠目寸光,毫无战略眼光,更没有什么雄心壮志。
兄弟俩所求着,无非就是保住眼下的权势。
可偏偏刘封最为恶心这样的守户之犬,对于刘封来说,地方士族豪强拥有私人部曲简直就是犯了天条。
东南那些名门大族,为了这个可是被刘封各种折腾,吴中四大姓如今剩下的部曲恐怕加一起都不到五千人了,至于会稽,那更是洗了又洗,剩下的士族豪强都没多少家了。
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,申氏兄弟俩才不想投降刘封。
但凡刘封肯许诺让申氏兄弟继续保佑眼下的权柄,两人必然会态度大变,就是立马吹捧起刘封来都不意外。
如果刘封还肯给的更多一些,比如将上庸太守也许给申耽,那这上庸也不用打了,申家立刻就愿献城投降。
可这种占领有什么意义?
钱粮赋税,人口土地全部都在申家的掌控之中,刘封估计连税都收不上来,到时候恐怕钱粮看不到,反而要替申家在上庸的横征暴敛背了黑锅。
这种蠢事,刘封可不干。
庞统也很清楚刘封的心思,虽然在明面上以刘封的名义多次联络申家,积极沟通游说,可实际拿出来的条件却几乎都是名誉、经济上的好处,绝口不提自治的事情。
别说给申家上庸太守的名头了,就是连绝对不会迁走申家的保证都没给。
(本章完)
要知道当时曹操都想要退兵了,之所以没立刻撤退,是因为粮食不够。
如果当时就直接撤退的话,兵士很可能在撤退的途中因为粮食不济而暴动。
曹操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,极其冷血的选择了多攻击几日,只要将多出来的士兵死光了,那么回程就不会发生粮食不够的情况了。
结果就在最后一日的时候,发生了群鹿夜奔的奇事,张鲁精锐一触即溃,将整个汉中白白送到了曹操的手中。
曹操进攻汉中走的是褒斜道,这条道路是进出关中、汉中最为通畅的道路,地形也是最为好走。
一旦汉中为刘封所掌控,曹操的关中能不能安定,可就完全取决于刘封的想法了。
而刘封也能报南阳的一箭之仇,偌大的南阳盆地被曹操一句话给要挟走了,刘封虽然面上不显,可心里早就憋了不少怒意了。
话归正题,自荆北入上庸,主要是两条路,一条水路,沿沔水北上,折向西北,在进入山区后往西,可直达钖城,也可以转入上庸堵水直抵上庸城。
另外一条路则是走陆路,从襄阳南面的中卢往西,从南漳入武当山,经保康、过房城、抵达上庸。
与大部分情况不同,上庸这两条路里,却是陆路更好走,而水路虽然有沔水为依托,但沔水自进入武当山后,一路都是险滩,而且许多地方甚至要拐上两百多度,几近折返的险湾。
这种航路,别说是大船了,即便是小船航行都具有一定风险,而且沿沔两岸的地形也不足以让大军通行。
因此,最好的办法还是走陆路,然后以精锐小船自沔水运送粮食物资至上庸城下,减轻一部分陆运压力。
上庸地区虽然不如南中那般险峻,但也颇为闭塞,山中汉民豪强与板楯蛮(賨人)、廪君蛮联姻结缘,彪悍勇猛。
刘封打算将这次的任务全权委任给庞统,庞家在南郡深耕数百年,势力盘根错节,影响力可不仅仅局限于汉人。
南郡境内有包括潳山蛮、江夏蛮、沔中蛮等等,与板楯蛮(賨人)、廪君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庞家和这些蛮族不论关系远近,至少都能说得上话,有稳定的沟通渠道。
“士元,我需要你为我争取板楯蛮、廪君蛮的支持,不但要让他们允许我们进入上庸,而且后续侵袭汉中,也需要他们能够大力支持。”
刘封认真道:“汉中战略不但能够隐藏南面的虚实,同时也能切实威胁北方,于我十分重要。士元若能完此重任,当建殊勋。”
庞统登时心神大振,当仁不让道:“请主公放心,统必殚精竭虑,玉成此事!”
“只是主公是否也可调拨一批物资……”
庞统的脸上闪过一丝羞赧:“主公您也知道,这些东西对蛮夷的诱惑实在是太过巨大。”
其实何止是蛮夷,士族豪强们不也一样追捧之极?
刘封如今每年的利润收入已经超过了五个亿,这些利润其中绝大部分可都是各地的士族豪强给贡献的,平民可没有这么多的钱来消费这些奢侈品。
当然了,这些收入的利润并非全部都是金钱,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战马,金银、粮食以及各类物资的形式回流。
中原大地可是一直都有着钱荒的,若是全要金银铜钱的话,会很影响销售量的增长。
对于庞统的要求,刘封一口就答应了下来。
“此事易尔。”
斟酌了片刻后,刘封开口道:“就给你两千石雪盐,二十石霜,一百石香油,铁锅一百口。其他物资也都给你多少添上一些。”
最后,刘封笑着调侃道:“士元可满意了?”
“主公大恩,统没齿不忘!”
庞统却是恭恭敬敬的大礼拜谢。
最后,刘封将目光转回到诸葛亮的身上,吩咐道:“孔明,中路军进军路线规划,兵力集结,战役部署以及后勤补给架构就全都悉数交给你来编制了。”
看着诸葛亮恭声应命,庞统和陆逊嘴角勾起混杂着渴望、艳羡以及自矜的笑意。
刘封安排给诸葛亮的工作看似极为繁琐,可实际上却是一个成熟统帅的必经之路,这显然是在锻炼诸葛亮独当一面的能力。
相比之下,陆逊前往交州虽然能出任要职,但依旧要在蒯越的方面指挥之下,庞统更是暂时间连兵权都碰不到了。
两相一比,如何能不让庞统、陆逊为之羡慕,但同时也生出了些许比试之心,庞、陆二人皆是人杰,庞统性格外柔内刚,好走偏锋,陆逊则是心思缜密,有些记仇,都不是那种随遇而安的性格。
想要和诸葛亮一较高下也实属正常。
“好了,都去忙吧。”
刘封结束了这次会议,诸葛亮三人依次离开。
抛开庞统和陆逊对诸葛亮心中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嫉妒之情外,其实三人间的关系相当不错。
三人都是才华出众,天赋上乘之人,而且还都是谦逊谨慎的性格,即便是庞统,也是外柔内刚,面矜心傲的个性,轻易不会和人发生冲突。
三人又同时在刘封的身边待了两年时间,自然结下了不小的友谊。
离开书房之后,庞统就笑着邀请道:“此番分别,诸君皆各奔前程,不如今晚一聚如何?”
对于庞统的邀请,诸葛亮和陆逊对视了一眼,随后都欣然答应,倒是都将身上诸事给放下了。
**
接下来的日子里,诸葛亮前往江陵坐镇,陆逊则走荆南南下,前往交州蒯越麾下任职,至于庞统,不但发动了庞家的力量,就连和庞家交好的马家,冯家等力量也一并动用了起来,甚至连蒯家也一并出力。
而且最先拿到物资的,就是庞统,一来拨给他的量相比起交州来不值一提,二来也有长江、沔水水道十分畅通便利。
庞统以雪盐开路,以霜、香油、铁锅为王牌,大肆收买沿途的板楯蛮、廪君蛮。
同时,在明面上以刘封的名义招揽申家,利诱其献城而降,一边又在暗中发挥荆州影响力,积极攻略上庸士族豪强和蛮族酋长,一时之间,上庸郡中风起云涌了起来。
上庸郡在东汉时虽然闭塞,郡中人口不多,经济不强,但也算是颇有地位的。
一来西汉建国时,刘邦曾得板楯蛮助力,拣选部中精锐从军,号为巴渝劲卒,帮助刘邦底定三秦,东出征战天下。
这里巴渝劲卒就是上庸、汉中的板楯蛮部众。
二来则是其对襄阳的重要性,以及连通汉中的地理优势。
只是后来华夏的经济重心日益东移南下,上庸的位置越来越尴尬,连关中这样的形胜之地都渐渐没落,也就怪不得上庸最后竟蜕化成了一个镇了。
眼下的上庸郡中,可谓是一超多弱,这一超便是申家。
申耽、申仪兄弟不但坐拥大量田地和部曲,还同不少蛮族部落关系密切,可谓是一呼百应,在上庸郡中堪称无冕之王。
能够同申家分庭抗礼的势力几乎没有,但申家也没办法对其他士族豪强赶尽杀绝。
因此,还是有一些实力派豪强的。
其中最大的当属四股势力。
第一股是西城豪强韩冉,这人算是申家之下实力最大的了。
在曹操拿下了汉中之后,韩冉甚至能联合申家一起抵抗曹兵东进,麾下部曲也有三四千人。
第二股势力则是房城的蒯氏。
蒯家在刘表的支持下,积极向上庸扩张,其先发据点便是房陵县,族中子弟在这里也经营了不少年,势力虽然远比不上申家,但好歹在房陵也算是站住脚了。
原时空中,后来蒯祺能够在房陵任太守,也是有这个缘故在。
这也是为什么蒯家也加入了进来,并出了大力气的原因,一旦刘封军西进,只要能保住房陵城这个前进基地,那蒯家的功劳就是铁打的,旁人根本分不走。
第三股势力则是房陵邓氏,原时空中的蜀汉将领邓辅、邓贤皆是出自房陵邓氏,也是房陵的地头蛇家族。
蒯家能够在房陵站住脚跟,跟邓氏的退让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最后一股势力则是杜濩、朴胡等板楯蛮首领,这两个人的野心都不大,原时空中直接就选择投奔曹操,甚至愿意被迁徙出故乡,可见这两人都是蛮族中比较亲近汉家文化的佼佼者了。
庞统根据这些情况,暗中勾连蒯越、邓氏甚至是远在西城的韩氏,许以重利。
随着庞统的进展,申家开始坐不住了。
这一日,申耽、申仪两兄弟,并麾下大将李贤一起聚在了堂上商议。
“大兄,这庞家小儿属实过分,视我等的客气为软弱,我等实不能再退让了。”
刚一进来,申仪就大声嚷嚷了起来,他对于庞统调略上庸周边士族豪强的行为十分不满,觉得这是在挖自家的墙角。
即便是昔日刘表在时,他也没敢这么明目张胆。
刘表入主荆州十年之久,强如蒯氏,也不过在房陵插了一脚罢了。
可如今庞统这么个后辈子弟,胆子却是极大,手都伸到上庸的西面西城去了,这还能忍的了?
申耽看了眼自家弟弟,又暼了眼沉默不语的心腹爱将李贤,开口斥责道:“好好说话,嚷嚷什么。”
申仪平生最怕申耽,东汉时代大部分家族其实都是如此,嫡长子有着极强的声望和权力,毕竟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,弟弟们自然不敢在兄长面前扎刺。
这里面也包括袁绍、袁术家。
只可惜袁家的嫡长子袁基死的早,别看袁术敢骑脸袁绍,可在袁基面前他却老实的很。
“德芳,你觉得所言如何?”
李贤听到申耽询问了,这才开口回答道:“主公,景升公在时,固然才将手伸进房陵,可如今在位的却也不是刘镇南了啊。”
申耽眼中凶光一闪,随即平静下来。
他明白李贤话里是什么意思。
刘表不过荆州一地,而且对荆南控制偏弱,就这样还把手伸进了上庸。
现在坐镇荆州的可是拥有东南三州之地,战无不胜的少年英主左将军刘封。
对于上庸而言,可谓是去一豺狼,又来一幼龙,人家手伸的长了点,有问题吗?
“德芳兄何以涨他人士气,灭自家威风。”
申仪愤愤不平道:“我观刘子升孺口小儿,往昔不过趁人之危,得以成事。”
李贤看了眼申耽,见他对弟弟的话一副闻若未闻的样子,心中不禁叹息一声。
他其实也明白为什么申仪如此敌视刘封,本质上还是担心自家权柄。
申耽、申仪并不是什么雄主,虽然在上庸这片地里说一不二,可实际上却颇为鼠目寸光,毫无战略眼光,更没有什么雄心壮志。
兄弟俩所求着,无非就是保住眼下的权势。
可偏偏刘封最为恶心这样的守户之犬,对于刘封来说,地方士族豪强拥有私人部曲简直就是犯了天条。
东南那些名门大族,为了这个可是被刘封各种折腾,吴中四大姓如今剩下的部曲恐怕加一起都不到五千人了,至于会稽,那更是洗了又洗,剩下的士族豪强都没多少家了。
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,申氏兄弟俩才不想投降刘封。
但凡刘封肯许诺让申氏兄弟继续保佑眼下的权柄,两人必然会态度大变,就是立马吹捧起刘封来都不意外。
如果刘封还肯给的更多一些,比如将上庸太守也许给申耽,那这上庸也不用打了,申家立刻就愿献城投降。
可这种占领有什么意义?
钱粮赋税,人口土地全部都在申家的掌控之中,刘封估计连税都收不上来,到时候恐怕钱粮看不到,反而要替申家在上庸的横征暴敛背了黑锅。
这种蠢事,刘封可不干。
庞统也很清楚刘封的心思,虽然在明面上以刘封的名义多次联络申家,积极沟通游说,可实际拿出来的条件却几乎都是名誉、经济上的好处,绝口不提自治的事情。
别说给申家上庸太守的名头了,就是连绝对不会迁走申家的保证都没给。
(本章完)